医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2025-04-16 来源:zcy 发布人:zcy 浏览:

      近日,曲靖市马龙区中医医院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一例胃后壁粘膜下肿瘤,在全麻下行经内镜消化道粘膜肿瘤剥离术,病理检查考虑梭行细胞肿瘤伴局灶钙化,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好转出院。ESD的开展,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技术的成熟,能为消化道肿瘤、早癌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安全的治疗。

    图片1.png

    图片2.png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针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相较于传统手术和黏膜切除术(EMR),其优点显著且多样化。

      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可切除直径超过2cm的病变,传统EMR需分片切除,易残留;ESD通过整块切除显著降低复发率(<5%)。尤其适合分化型黏膜内癌,确保切缘阴性,减少二次手术风险。

      适应范围广:适用于食管、胃、结直肠的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及Barrett食管等。对溃疡形成、瘢痕粘连或位置刁钻(如胃角、贲门)的病变仍可精准切除。

      精准切除与器官保留:亚毫米级剥离,能在内镜直视下逐层分离黏膜下层,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避免器官切除(如全胃切除)。

      术后生活质量高:无腹部切口,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3天可进食,住院3-7天可出院。严重并发症(如穿孔)发生率<5%,多数可内镜下修补,避免急诊开腹手术。

      精准病理分期:提供完整的切缘和浸润深度评估,明确是否需追加手术或放化疗(如黏膜下浸润需追加淋巴结清扫)。

      长期预后优越:早期胃癌ESD术后5年生存率>95%,与外科手术相当。避免器官缺失带来的营养吸收障碍或生活质量下降(如胃切除后贫血)。

      适合高风险患者:对高龄、心肺功能不全或凝血障碍患者,ESD风险远低于开腹手术。

      ESD凭借其高治愈率、微创性和功能保留优势,成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