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药文化

    抱娃姿势不对 小心患上疾病

    2018-06-21 来源:黄秋实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近日,演员熊黛林产下双胞胎女儿后不久,微博晒出自己双脚浮肿的照片,几天后又晒出双手缠着绷带的“妈妈手”。据悉,熊黛林因为产后长期抱着两个孩子得了“妈妈手”,不得不去看医生,不禁让人感慨高龄产妇不容易,母爱真伟大。

      对于一些人尤其是还没有成为人母的人来说,对“妈妈手”“妈妈脚”这两种病还比较陌生。还有不少即将晋升为妈妈的女生担心,自己产后是不是也会患上这两种病?如何才能预防和有效治疗?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主任周建斌介绍说,“妈妈手”在医学上一般是指狭窄性腱鞘炎。炎症部位如果发生在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鞘,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如果炎症部位发生在拇指或手指的指屈肌腱,则称为大家比较熟悉的“扳机指”。周建斌说,这种疾病之所以称之为“妈妈手”,主要是因为新科妈妈们本身体质比较虚弱,加上长时间带孩子,大拇指和手掌的肌腱处反复劳损会出现无菌性炎症。“妈妈手”并不是妈妈的专利,即便是男性或者一些上班族如果长时间保持手腕以及大拇指同一姿势也会出现“妈妈手”。这种病可以用小针刀等中西医结合的外治方法治疗,但是如果不注意预防,还会反复发作。

      “妈妈手”不是妈妈专利 预防做到四个“不”

      周建斌介绍说,预防“妈妈手”要做到以下4个“不”:

      不要长期单一姿势抱宝宝。抱宝宝的时候,重心不要放在手腕而应放在前臂,最好是两侧手臂交替抱宝宝,尽量不要一个姿势保持时间过长,要经常变换姿势。

      不要让手腕关节过度劳累。感到肘部、腕部出现酸胀时,最好立即停下来休息,避免劳累致肌肉损伤。

      不要忽视手关节运动。当手腕部出现酸胀感时,可以练练甩手、转手等运动,能减轻和消除不适感。

      不要让手部经常被寒冷刺激。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频繁的寒冷刺激更需避免。

      产后水肿易患“妈妈脚” 中医辨证论治效果好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主任刘德佩介绍说,一般所说的“妈妈脚”一般为产后下肢水肿。产后水肿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水肿主要是由于子宫变大、影响血液循环而引起的水肿,另外产妇受到黄体酮的影响,身体水分代谢的状况变差,身体会出现水肿。如果水肿是发生在下肢,没有超过膝盖,这种水肿一般是孕期水肿遗留的问题,产后随着排尿和排汗的增加,水肿情况就会慢慢消失,大概在产后四周就会恢复正常。

      产后的病理性水肿一般是由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病、心脏病或其他方面的疾病诱发的。病理性水肿不仅会出现在下肢部位,双手、脸部、腹部等都有可能发生水肿。如果出现全身水肿,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并且伴有食欲不振、头晕眼花、尿涩疼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医师李新珍介绍说,产后水肿的病因有很多,中医会根据不同的证型对证治疗,效果会更好。比如气虚血亏证型的产后水肿,一般为全身水肿,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神疲乏力。气滞血瘀证型的产后水肿,一般首先起于足部,渐至腿腹,小腹疼痛拒按。脾虚的产后水肿患者,一般为面目及四肢水肿,肤色淡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肾虚证型的产后水肿,一般为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有面色晦暗、腰痛腿软等症状。湿热下注证型的产后水肿产妇一般多为下肢水肿,还会出现身重困倦、胸闷脘胀、小便黄赤、尿频涩痛、腰部酸胀等症状。

      产后妈妈如果出现了水肿,除了及时就诊治疗外,还要注意平时不要久站或者久坐。休息时,适当抬高腿部,在腿部垫一个枕头,有利于缓解水肿。饮食上要注意不要口味太重,也可以吃一些利水消肿的食物,比如薏仁、红豆、鲫鱼等。